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您好~欢迎光临唐山昊中科技有限公司官网~
全国服务热线

151-0259-9553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河北中国古代铸造简史

时间: 2022-01-07 13:23:12 来源: 唐山昊中科技有限公司

人类在其悠久的历史中,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发明了许许多多的技术。而有的技术,以其蕴含的丰富的科学性,工程的合理性,和适用范围的广泛性,从其在数千年前诞生开始,就一直流传到了今天,还在不断焕发着崭新的生命力。铸造技术就是这样一门技术。

说它古老,可以远溯到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也就是距今五千余年。那时,母系氏族社会进一步发展,除了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以外,还有黄河上游的马家窑文化、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以及长江中下游的大溪文化、青莲岗文化等都相继达到较繁荣的时期。在这些地区相继发现一些铸造的器件。在甘肃马家窑发现了距今近五千年的青铜刀,在甘肃武威皇娘娘台遗址发现有距今四千多年的红铜铜刀和铜锥,在山东胶县发现有距今四千年左右的含锌黄铜锥。因此,中国铸造技术是起源于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可以说中国五千年的铸造发展史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商周时期,已是中国铸造技术较为成熟的时期了,此时青铜铸件的生产已有一定规模,技术亦具有其特色,是中国铸造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商周时期石范已改为陶范了。陶范是用含砂粘土或粘土加砂相配,再经烘烤而成的,早期陶范的烘烤温度较低,在700~800℃左右。制作陶范的工艺流程,一般为是先制泥模,然后用泥模制外范。待外范干燥之后,修补外范,然后在外范上书写錾刻铭文。然后再做出内范,内外范相合,做出浇口,就可以浇筑了。“模范”一词,就是来源于此。随着大规模铸造的需要,比如铸造大量的铜钱,工匠们又发明了金属范。金属范的使用寿命比之陶范泥范大大延长,精度也有了提高。


中国古代铸造技术的发展,无数能工巧匠倾尽心血,留传到今天的铸造精品数不胜数,体现的铸造技术精益求精。在浩如烟海的铸造精品和精湛的铸造技艺中,略举出一些有代表性的铸件和技术,就可以窥见中国古代铸造技术的伟大成就。

若论其体量巨大,则有国之重器,铸造于殷商年代的重达875公斤的“司母戍大方鼎”,北宋时期四川峨眉山万年寺内的62吨重的“普贤骑象”、明朝永乐年间铸造的无与伦比的46吨重的“永乐大钟”铸铁件有五代后周铸造的40吨重的“沧州铁狮子”宋朝嘉祐年间铸造的重达53吨、高22米的“当阳铁塔”等。此外铸造精品还有铸于秦朝的秦陵铜车马,铸于北宋河北正定隆兴寺“千手观音”像,山西永济蒲州渡的铁牛铁人等等。


论精密铸件,以中国古代精密铸件以战国时期的湖北随县曾侯乙的“尊盘”为代表,其技术难度即使用现代技术水平来衡量也是很高的。再如西汉的“鎏金长信宫灯”、明浑仪、简仪、乾隆朝钟等均是用失蜡法铸造的享有盛誉的精密铸件。湖北随县出土的一套曾侯乙编钟被誉为世界奇迹。全套64件,总重5吨多,这套编钟不但器形优美,而且音高准确,可以演奏出非常动听的乐曲。由此也可见古代高超的音乐理论和铸造工艺。


我国古代有不少特殊的铸造技术,比如西汉时铸造的“透光镜”,青铜喷水鱼洗,都非常神奇。还有不少至今都令人引为自豪的:如铸铜件的表面鎏金技术、青铜宝剑的防锈方法、失蜡法精密铸造、可锻铸铁技术,等等。中国古代的铸造业是五千年文明社会的重要支柱产业,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为世界的文明和技术进步贡献了一份力量。